close

內容比模式重要



 



一個邏輯概念、一個科學新方向、一個創新的點子或是一個工程問題的解決,一定有一個起點,這個起點關係個人,或是參與的團隊是否能將此工作視為是與自己有關係的挑戰。這跟傳記體自我的影響比起來是更直接更為先決的點。它就像是一個閘門一樣,如果沒有接受這個起點,那後面再怎樣影響傳記體自我,必然也只有短期的效果。這個起點也是易理講的定太極點。我檢驗所聽到的觀念,或是聽其它大師講易,全以此為判斷,如果談樹可小至一個細胞,那大師們必然能在這過程中,分秒不離原先的那片林。這樣我們才能真的通透。這個過程也就是歷史! 我們如何被帶著走過一遍類似的體驗。因為沒有共鳴的刺激,只是不愉快的壓力罷了。



 



但反過來說,一個人對於如何分別此點與他是否有關,卻又是完全與全部的自我相涉的。也就是說,這個與我有關與否的判斷,不是yes or no式的。它任何的決定只是瞬間而起。但又隨時在任何瞬間反覆辨識。其辨識的模式,會逐漸趨向於命盤。這個辨識會否與自我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整併。仍要看此人過去成長的取向。雖然命盤可以顯示三者的比重。但是仍非絕對。不過人有一個傾向,有壓力時必然選擇慣用的模式。所以仍然可被預測。(當然本文沒有要探究祿命原理,這部份待後續整理好相關子題之後再逐篇討論)



 



近月常看中國的考古文獻,看到很多中生代的文章,邏輯清晰,屢有創見。比之所謂的鴻儒還要強。有些有名氣的大學者,但看其書,邏輯推論竟然以後世概念去驗證前代考古資料,這就很糟糕了,這種錯誤竟然發生在這些人身上,很令人驚訝。又有一些詮釋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髮梳,竟然就用了後代全套的易經觀念! 我可以理解,這是屬於政治論文,但是實在也太誇張,我也很希望我們的文明起源越早越好,但是還是要合理。這種過度的政治熱情,反應在太過欣賞八字祿命法的一些網誌作者上,也是一樣。所有的祿命法都是等價的,沒有優劣之分,只有上不上手的差別。因為這樣,很多人對八字技巧也做了很多溯源的探究,但一旦有了八字崇拜,那對所得資料的詮釋就有偏頗。會傾向於接受一切對自己觀念有利的說法。



 



溯源是一個很大的溯因推理的過程。我們在探究一個事物的原貌時,只能假設有最近解,不能說一定有究竟解。對我來說,最近解,只能是綜合各個角度的最合理的詮釋。它非絕對正確,但當下沒有更合理的說法。因此我沒有信不信的問題。只有合理多少的判斷。這過程中,凡是人類有過的思維法,都可能參合在用,不管是演繹、歸納、溯因、矛盾對立還是矛盾統合。或是不完備性定理,都會一起使用。因為角度要盡可能的究竟,但是事實只能是近似。



 



其實在瞭解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之後,還真是很開心。這個排中律盛行兩千年的亞氏邏輯,就這樣簡單推翻了。我覺得所有的邏輯思考都只是人腦本身的映射。人腦內的資料本就不是百分百準確。又何來理想空間。第一段提到的太極起點,其實另外一個說法,就是內容遠比流程重要。我認為內容的重要性佔80%強。流程只有15%,剩下的是全然無法控制的機率。為什麼我會判斷一個命盤是否有迴路,大部份靠的就是內容。用metaphor來說,就是同氣相求,物以群分。(不過不要想太多,我所謂的內容應該跟諸君所想差異很大)



 



 



Gnuj 2013/8/11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啟動中 的頭像
    啟動中

    命理好手的網路日誌

    啟動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